【第三十二章】
元寿元年岁末,长安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严寒所笼罩,漫天飘洒的雪花将整个城市装点得如诗如画,冰冻三尺的严寒让八街九陌都弥漫着刺骨的冷意。在这滴水成冰的时节,建章营内的气氛却因节日的临近而变得有了很多温度。按照惯例,所有长安籍的将领们享有十日的休沐假期,得以暂时卸下肩上的重任,享受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
在这漫天飞雪的日子里,萧峣踏着积雪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张府。他儿时便被舅父接到府中亲自教导,尽管一年之中在张府居住的日子并不多,但这里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头。随着年岁的增长,萧峣的个性愈发显得成熟稳重,岁末这家人团圆的日子,他选择回到张府,回到母亲身边。
见到久违的儿子,柳絮儿内心虽满溢着无尽的喜悦。然而,由于母子二人并未长期相伴,话题反而显得有些拘谨和生疏。加之张府到了年末,府中事务繁忙,她也并没有太多时间陪着儿子。但这恰恰也促使萧峣更加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承担起男子汉的责任。
在这难得的休沐时光里,萧峣并未外出应酬或接待宾客,而是选择闭门谢客。他反复研读着兰翎赠予他的《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在他眼前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确实如兰翎所言,《论语》之中的智慧如星辰大海,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与他儿时所读时竟大不相同。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感受到孔子那穿越时空的教诲和智慧,如同暖阳照耀在他心田之上,给予他无尽的启迪和力量。
在绥朝初年,黄老学说因其独特的政治理念而备受推崇。这一学派主张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强调统治阶层不应过度干预社会事务,给民众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在经济上,黄老学说提倡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思想上,黄老学说崇尚清净无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刑名之学,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武帝即位的时候,国家已经历了德顺之治,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然而,随着地主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力集中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武帝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武帝即位第七年,他下令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其中学者舒中达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被推举参加策问。武帝连续对舒中达进行了三次策问,内容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第一次策问,武帝主要询问了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则涉及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则聚焦于“天人感应”的问题。
舒中达在对策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的原理,还深入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他认为,君权是神权的体现,是上天赋予的,因此君主应当谨慎行事,遵循天意行事。此外,舒中达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武帝对舒中达的大一统思想深表赏识。在他的支持下,儒术逐渐成为统治思想,而道家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从此,《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学说成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官员和学者的重要著作。这些经典学说不仅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还倡导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品德的提升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萧峣早在儿时就读过《论语》。这部一万六千字的儒家经典,他从小便能倒背如流。进军营后,他再次下功夫钻研过它。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给予萧峣以极大的教益。
类似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格言,他笃信之,谨奉之,立志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
对自身的休养,他遵奉的是“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对社会,他遵奉的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正是靠的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赢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赖,在军营里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元寿二年正月初一,未央宫中照例举行了庄重而热闹的“正旦会”,朝中百官齐聚一堂,共庆新年的到来。这一天,皇宫内殿堂巍峨,廊道间金砖铺地,流光溢彩。而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清凉殿内更是热闹非凡。
清凉殿内,绥武帝唤来了柳枫、萧峣和钱澍三位重臣。当萧峣步入清凉殿的那一刻,他的目光被殿中悬挂的一幅巨幅地图吸引。这幅地图之庞大,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的空间,其上详细描绘了大绥和周边各国的大地山川河流、城池疆界、民族分布等各项地理信息,每一处都描绘得精细入微,尽显疆域的辽阔与多元。
在这幅地图上,可以看到巍峨的秦岭山脉如巨龙蜿蜒盘踞,东起辽东半岛的鲜卑部落区域,向西穿越广袤的蒙古草原,直至连接西北的匈奴统治区;辽阔的河谷平原上,点缀着大大小小的城池村落,它们有的依山傍水,有的临谷而建。
萧峣还注意到,地图被一分为五,正北是匈奴人统治的草原地带;正西为西域诸国,由乌孙、大宛、莎车、龟兹、车师诸国组成,但也在匈奴人的统治范围内,西域诸国每年还需向匈奴王庭上缴岁贡;西南则由西南夷各部落组成,主要有夜郎、靡莫、滇、邛都、巂、昆明、徙、笮都、白马等;而东北则由鲜卑、乌桓、索离等国分而居之;大绥仅占东南一角,在整幅地图上所占面积不足四分之一。
而匈奴统治的北部草原和西域诸国的相交地带,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呈北西——南东走向,平缓而又狭长的地带,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这些绿洲之间交通便捷,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明。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河西走廊成为周边几大区域文明相互接触、交流的中间地带和连接点。它的东西长约两千里,南北最宽处近四百里,最狭窄处仅数里。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河西走廊成为周边几大区域文明相互接触、交流的中间地带和连接点。
自从匈奴人驱逐了月氏部落,成功占据了河西地区之后,这片广袤的土地便被纳入了匈奴帝国的版图之中。这片土地不仅成为了匈奴人繁衍生息、饲养马匹的重要基地,更是他们进行手工业生产、制造武器装备的关键区域。由于河西地区丰富的天然木材资源,为匈奴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制弓造箭材料,他们在这里大量制造出锋利无比的弓箭和其他各式兵器,用以对抗绥朝等周边国家,展示了强大的军事潜力。
匈奴呼揭单于为了有效管理这片新征服的土地,特意委派了昆耶王负责河西西部地区的统治,而东部地区则由图格王管辖。随着两位王者的分别镇守,匈奴人在河西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并开始将势力触角延伸向西域各国,对大绥王朝的西部边界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旦匈奴人成功控制了河西走廊,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他们不仅可以依托该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壮大自身的牛羊马匹队伍,使得军事力量更为雄厚;还会通过控制河西走廊这一交通枢纽,切断西域及其他部落与绥朝之间的正常交流渠道,甚至可能联合其他部落形成反绥朝联盟。这样的局面对于绥朝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其在西部边境的压力剧增,更可能导致国家安全格局的全面崩溃,引发一场浩劫。
武帝元初五年,绥王朝与匈奴人发生了著名的“漠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柳枫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利用匈奴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成功地带领军队乘夜奔袭,围追堵杀,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重创了右贤王部和单于主力,使得此后匈奴单于不得不将其所有的主力都调到漠北地区,而且大大削弱了大漠以南的大片土地上的匈奴势力。
此后,虽然匈奴的左贤王时不时对大绥的边境发起袭扰,但是再也没有像战前那种规模了。与此同时,河西地区的匈奴军实力也远远不如以前。昆耶、图格二王长期都将注意力定位于对西域与西羌的控制之上,对大绥军队的关注就更加少了。这种局面为河西走廊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西走廊因其位于大漠与高原之间,夹处于祁连山脉与龙首山之间,地势起伏多变,既有蜿蜒曲折的河流如黑河、石羊河等穿行其间,又有深邃险峻的峡谷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荒漠地带。这种地貌特征使得河西走廊易守难攻,堪称“天下要道”。祁连山作为天然屏障,其巍峨山势和终年积雪的山峰,不仅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通道,也为中原提供了水源地和军事观察哨所。
因此,在河西走廊防守一方只需牢牢控制住关键的河流渡口和交通要道,便可有效防止外族大规模入侵,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效果。
萧峣目光如炬,紧盯着墙上悬挂的那幅巨幅地图,双手紧握背后,全神贯注之间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决心。那幅地图上,河西走廊的地域清晰而辽阔,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他的目光下变得生动起来。他凝视着那里,仿佛能看到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壮阔,也能看到大绥未来的宏伟蓝图正在缓缓展开。
若绥朝能成功控制河西走廊,并在此地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无疑将极大地提升军事和经济实力。马匹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增强骑兵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绥朝拥有了大批优质的马匹后,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将得到显著增强,从而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时占据优势地位。同时,朝廷还可以通过在河西走廊培育良马,进一步强化对全国范围内骑兵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原王朝抵御外敌入侵提供坚实的军事保障。
此外,河西走廊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条件,还蕴藏着丰富的其他资源。比如盐泽之利,河西走廊拥有著名的青海盐湖等重要盐产区,其丰富的盐资源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撑;同时,石油、硝石以及金属矿产如金、银等也均有储藏,这些战略物资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国防实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军事作用。
萧峣正沉浸在思绪的海洋中,他的脚步不自主地向前移动了几步,却意外地被身边的柳枫轻轻拉了一下。萧峣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舅父,脸上露出了困惑不解的表情。
柳枫的左手缓缓抬起,五指自然下垂,形成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制止信号。
萧峣这才注意到,如果再向前迈一步,他就会站在武帝的前面,这是一种极为不敬的行为。他赶紧停下脚步,站在原地不动了。
武帝注意到了萧峣和柳枫之间的小动作,他转身笑着对柳枫摆了摆手,说道:“忠青,你别让峣儿拘这些俗礼了。”说完,他又对萧峣招了招手,说道:“峣儿来,过来这边,看得清楚。”
萧峣转身看了柳枫一眼,见舅父微微点了点头,立即迈步来到武帝身侧。
“峣儿,你刚刚在想什么?”武帝问。
萧峣立即转身行礼,说道:“回陛下,微臣刚刚在想,我大绥王朝在这广袤无垠的地图上,国土面积仅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疆域,然而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却孕育了繁星般众多的人口。而观之四周,无论是草原的匈奴、遥远的西域诸国、尚处蛮荒之地的西夷,还是寒冷且贫瘠的东北诸国,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微臣在想,倘若我方能够扩大疆域版图,将中原地区饱受战乱困扰、生活困苦的百姓迁徙至周边四大区域,那么不仅能为边境带来充实的兵源与劳动力,更能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共享太平盛世。”
武帝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转化为深深的忧虑,他缓缓道:“峣儿所言极是,然实施之策实属艰巨。且不说中原百姓历来安土重迁,也不提迁移需耗费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单说目前要将匈奴逐出漠北,消除游牧民族对我中原的威胁,已是何其不易啊!”绥武帝沉稳睿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大局的深刻洞察。
看着武帝为了让大绥王朝家国安定、百姓生活安宁而忧心忡忡的样子,柳枫的思绪不禁飘回十数年前,更确切地说,是回溯到那个风云激荡、朝野纷争的夜晚——朝廷内首次提出“马邑之围”作战计划。
彼时,皇太后刚刚薨逝,武帝亲预国政,恰逢匈奴单于派使节团抵达长安城,意图通过和亲的方式与大绥王朝建立友好关系。这一事件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朝野上下一阵波澜壮阔的讨论浪潮。
武帝并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