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搜屋

繁体版 简体版
笔搜屋 > 春池照故渊 > 第14章 樱语年轮

第14章 樱语年轮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963年立夏,景念池穿着军校录取通知书上的军装,站在复兴岛的樱花树下。二十岁的青年将母亲绣的樱花手帕别在左胸口袋,右肩背着父亲用日军望远镜改制的照相机,镜头盖内侧刻着"念池摄"三个字,笔画里嵌着淮海战役的弹片碎屑。

"照相要稳,呼吸要沉。"景故渊用左手替儿子调整相机背带,袖口的"双枪"袖扣蹭过少年的肩章。池瑜站在五步外,手里攥着刚缝好的冬袜,袜底用银线绣着"平安"二字,针脚走过的轨迹,是从上海到北京的铁路线。

樱花落在相机镜头上,念池忽然转身对准父母。取景框里,父亲的中山装左胸别着"抗战英雄"勋章,母亲的蓝布旗袍领口露出当年的翡翠平安佩,两人身后的厂房外墙上,"自力更生"的标语与斑驳的樱花树影交叠。"爸妈,笑一笑。"他按下快门,听见父亲用只有他们能懂的暗号说:"三点钟方向有特务——是偷樱花蜜的蜜蜂。"

送走儿子的傍晚,景故渊牵着池瑜漫步在厂房后的樱花林。每棵树下都立着铜牌,刻着战争年代的地名:南京1937、重庆1941、缅甸1944......池瑜摸着"上海1945"的铜牌,牌面凹陷处积着樱花,像极了当年景故渊藏情报的弹孔。

"念池在信里说,军校的射击课他拿了第一。"景故渊停下脚步,望着缀满花苞的枝头,"用的是左手。"

池瑜抬头看他,发现他鬓角的白发又多了些,却让右耳后的红痣显得愈发鲜明。她想起昨夜整理儿子的行李,在他的勃朗宁模型枪托里,发现了张泛黄的纸条——是景故渊十年前写的**"左手是盾,右手是剑,双手合握,方得和平。"**

夜风带来机床的嗡鸣,那是厂房里的工人们在赶制支援边疆的播种机。景故渊用左手揽住池瑜肩膀,右手轻轻拂去她发间的花瓣,触到发根处新生的白发——那是去年他在西北援建时,她熬夜修复文物留下的痕迹。

"下个月是我们结婚二十周年。"他忽然说,从中山装内袋摸出个小盒,里面是枚新戒指,戒圈用樱花木与炮弹钢铸成,"本来想让念池设计的,这小子非要在军校打报告申请。"

池瑜将新戒指与旧戒圈叠在一起,发现樱花木的纹理与炮弹钢的纹路竟拼成"念池"二字。她想起儿子小时候总爱问:"为什么爸爸妈妈的戒指能拼在一起?"那时她回答:"因为爸爸是渊,妈妈是瑜,我们合起来,就是念池的天与地。"

樱花林深处传来布谷鸟的啼叫,景故渊指着最高的那棵树:"看,念池小时候刻的字。"树干上的"念池到此一游"已长成碗口粗的疤,旁边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愿此生长有樱花,愿此身永护家国。"——是儿子去年生日时偷偷刻的。

暮色渐浓时,厂房的探照灯亮起,照亮漫天樱花。池瑜摸出怀表,19:23的指针指向北方——那里有念池的军校,有他们未完成的勋章,有一代又一代用双手织就的和平。景故渊的左手轻轻拍着她的肩,像极了战争年代里,他在防空洞里哄她入睡的节奏。

"阿瑜,"他忽然指着樱花飘落的轨迹,"你看,每朵花的落点都是个坐标。"

她望着花瓣铺成的地毯,忽然明白:这些年他们种的不是樱花,是把战争的伤口熬成了蜜,是将深渊里的暗码译成了诗,是让念池们的未来,能在每片飘落的花瓣里,读到两个字——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